- UID
- 429167
- 云豆
- 颗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20-7-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22-8-20 08: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先生: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安祥发酵,重视的是处理事件时的心态,还有对新知识的吸收,并不因为某人比较重要。
我重视的课题很多,面向也多,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禅者,各具特色。
担心的是缺乏个别增进的力量,难道离开我或导师,你们就犹豫了吗?
绝对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活水龙。
学习是一段慢慢改变的过程,修行也是一段漫长的变化气质的过程。
见性是亲证生命真实面貌的突破点。
所谓的宗教,都在谈生命,所以有神创论、元始天真论、灵性论、原子论等等。
禅宗是要我们去追寻什么是生命的真实(即实相)。除了理论的推演,必须在推到无可推时,打破理论而直接陷入那个无理可说的心灵状态。
这就是见性或破参。
探求生命的真实必须亲证亲见,而不是相信某种理论或教说。把已有的理论或教说当成学问去相信,那只是理论而非亲证。
一般的宗教都停伫在理论上,要求坚定信仰,不可怀疑,这就是宗教哲学化,或是哲学宗教化,离不开思想的范畴。
禅宗的特殊性在于,必须在理论之外获得心灵上的突破,以心灵的突破印证理论的归结,而不再沦入理论的架构。
这个亲证的成效要透过大善知识的参证及互相发明,并且与相关的经典及证道者的证词呼应,例如得到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信心铭、证道歌、圆悟心要等的印证。
除了这些印证,思想观念会有突变及升华,身心逐渐改变,用改变说理,用改变印证经典。
最后实证的心得还能以现代的语言与行动表现出来。
如果没有改变,人格没有升华,都是悟后迷。明明见性了,却不能深入印证,徒然停留在意识上的认知,成为单纯的心理学。
这是悟后迷,是根器不大容量太小的缘故。
每个人都不相信自己器量小,而且非常自负而自是。那我们怎么知道呢?
看他容光是否光亮?
看他谈吐是否幽默?
看他面对困难是否泰然?
看他气量是否有负面情绪?
看他是否永远那个死板面孔?
……
太多太多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修行是没有终点的,否则怎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对!你是有机会踏入菩提道,但千万认得你现在是个凡夫俗子!
来自: iPhone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