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81|回复: 2
收起左侧

廖涵:族谱撰修与移民叙事——以民国《云阳涂氏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廖涵:族谱撰修与移民叙事——以民国《云阳涂氏族谱》为例

●地方历史文献与文化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 要:族谱是移民史研究的基本资料,然史学界对族谱所载的祖先谱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或将其作为历史真实,或将其视为文化建构。四川是移民大省,现存大量的族谱文献。通过对民国《云阳涂氏族谱》的文本分析,发现该谱有关“江西填湖广”的记载多有悖常理,应视之为体现文化认同的历史记忆;“湖广填四川”的记载则较为可靠,可视之为历史真实的微观书写。因此,利用族谱从事移民史研究,应先了解族谱的撰修过程及其社会文化内涵,采取不同的方式解读所载祖先谱系,以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移民叙事。

关键词:族谱;祖先世系;《云阳涂氏族谱》

族谱记载一族之史,是与国史、方志并称的三大文献类型之一。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追本溯源、考述祖先世系,但学界对族谱中所载先祖移民叙事的态度却并不一致:从事移民史研究的学者多将族谱中的移民叙事当成历史真实,用于探索历史时期人口的迁徙活动;[1]从事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学者更注重族谱的文化意义,认为移民叙事不过是构建文化认同的历史记忆。[2]最近,有学者提出,在将族谱作为一类史料运用之前,应先把族谱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的主体加以解读和分析,探讨族谱文本与社区生活的互动关系,以揭示其内涵和意义。[3]这种分析文本的倡议为我们利用族谱研究移民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川是移民大省,现存族谱记载的祖先世系中,多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迁徙故事。自民国迄今,大部分学者将四川地区族谱中的移民叙事当作历史真实,进而论证和归纳其迁徙特点,最近不少学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转而探索其文化建构的意义。[4]本文以民国间川东云阳县涂氏家族撰修的《云阳涂氏族谱》为例,通过分析该谱的撰修过程,考察其移民叙述的形成机制,探索社会经济史研究中族谱利用的方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云阳涂氏族谱》的撰修

《云阳涂氏族谱》是四川省云阳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的涂氏家族于民国十九年(1930)刊印的族谱,主修者为涂凤书,现存8册21卷。

云阳涂氏原籍湖北蒲圻县,清代雍正至乾隆初年(约1725-1760)相继入川,定居于云阳县黄石上甲,至嘉道年间(约19世纪初)发展成云阳巨族。[5]65-104涂凤书(1874-1940),谱名起敦,号子厚,凤书为其字,是涂氏族中唯一取得举人功名(光绪癸卯科)的读书人。涂凤书长年在外做官,历任黑龙江龙江府知府、黑龙江提学使司提学使、黑龙江教育司司长、黑龙江政务厅厅长。民国四年(1915),涂氏兼任黑龙江通志局局长,负责《黑龙江通志》的编纂;民国六年(1917),以段祺瑞幕僚的身份入京,相继担任国务院秘书、国务院参议高等文官甄用委员会委员、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国史编撰处(原国史馆)处长等职,有文史通才,著《石城山人文集》三卷。[6]418-439

据《云阳涂氏族谱》记载,涂氏云阳支系的族谱首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民国十九年(1930)第二次撰修。此间,时有族人倡议重修,因修建宗祠、堡寨等事,耗费了大量钱财,经费无所出,“故续修之议,缕起而缕辍”。[7]卷20《后序五》其实,民国八年(1919),涂氏时任族长涂子肤发现,同治旧谱已“丹墨殆遍”,需要“正讹而补遗”,故族中耆老涂海泉、鲁之等人倡议重修族谱,又因家国多事,无力为之。民国十七年(1928),任职北京的涂凤书返乡为其母吴氏庆祝八十大寿,吴氏以“广祠宇、建学校、修宗谱”三事嘱之,重修族谱一事又再次提上日程。经涂凤书倡议,“集族人议之,令各房分任采辑,而以纂叙之役属凤书,经费则就岁收谷租征之”,涂廷荫负责校对,涂传先、传钧、传铣等人负责筹款,岁谷征收,“多者什一,少者百五,无田租者免”。[7]卷20《后序一》也就是说,会议确定了族谱撰修的工作分配,即涂凤书担任主修,各房负责采集各自族人的生命信息,并向族人按田亩摊派修谱费用。作为主修者,涂凤书曾“捐银千圆”,但经费仍困扰涂氏族人,“是年久旱歉收,环盘石城尤甚,当此饷军练团,犹虞供给不时,又益之以谱费,传先辈丛疑速谤,不敢告劳,然私虑其事难济也”。[7]卷20《后序五》足见一些人对重修族谱一事深感不安。意外的是,民国十八年(1929)涂凤书再次返乡,“携所撰谱稿归,遍示族人”,族人见状,莫不“互相劝勉”。所幸当年云阳喜获丰收,族人“各依所定数,一一完纳”,筹得经费,得以将新谱付梓。民国十九年(1930)春,新谱告竣,共耗银3900余圆。[7]卷20《后序五》

民国十七至十八年间,涂凤书身处北京,以史家自命,遍览史籍,考证涂氏祖先谱系,以一人之力撰成新谱。据载:“凤书乃奉江西、蒲圻、云阳各谱还京师,征之经,证之史,考之方志,旁及氏族诸书,博访当世通硕。始知旧谱多传会之辞,因讹袭谬,由来久矣。为之疏证疑误,辨析异同,必求其可信者,始缵承之;而其不可信或不必叙列者,则概予刊削,故旧谱之存,只十一耳。”又同“新城王树枏晋卿,崇仁黄维翰申甫两先生”,“商榷体例是正文字”,以史书体例为范本,撰成纪、图、表、志、传和卷首,共21卷。[7]卷20《后序一》对此,时任教育总长傅增湘(1872-1949)予以高度评价:“今子厚之为是谱也,考定世次,稽核事行,经之以礼意,纬之以史法。……翔审钩讨,厘辨源流,不专守乎旧例,而深达于礼经。盖秉修史之法以为宗,而上探夫圣人敬宗收族之意,故简明典核足以为后来者之法式,非徒从涂氏一家之良史也。”[7]卷首《序四》此时,恰逢云阳撰修县志,涂凤书对《云阳县志》颇为关心,并为之撰序一篇。在新修县志中,涂氏不仅名列《族姓说列》之中,还有六位族人收录于《孝友》《士林》《耆旧》等项之下。[8]

不难发现,民国间涂氏重修族谱既是全族人的文化诉求,所谓“夫妥先灵、迪后学、述世德,皆为人子孙、为人父兄者所宜从事也”;[7]卷首《自序》也是前清举人涂凤书的夙愿,他以一人之力撰成新谱,将个人才情和知识结构凝聚其中。

二、江西填湖广:远祖记忆之建构

在新修族谱中,涂凤书最为着力之处当是考证祖先世系,即所谓“征之经,证之史,考之方志,旁及氏族诸书”,以期“继继承承,或名或字,百世可征”。[7]卷首《自序》

在《云阳涂氏族谱》中,涂凤书仿正史体例,撰成《纪》三篇,分别是《涂氏受姓纪》《涂氏迁地纪》和《涂氏晋以来旧谱世纪》。如此体例实属罕见,他辩解称,“谱者,一家之史,故仿史例,分为纪、表、志、传,附以图录。或谓纪不应僭,然旧日各谱多用‘实录’,何有于纪,况平民时代更非所论”。[7]卷首《凡例》据三《纪》所载,涂氏源自塗山氏,“国于蜀方,佐禹受命,厥姓用章涂,封于夏塗,著于汉粤”;后由蜀迁居江东,“江东之族,以项氏故,见徙新吴,南昌雷动飚起,明宅蒲圻,请荒云阳,所居成邑”。再对照江西、湖北各地的涂氏族谱,或附会、或增删,整理出晋至元末共42代祖先世系。不过,涂氏心里明白,汉魏以前,“文献无征,而况三代凿空难凭,忌忘忌诬,数典宜慎,疑者稽疑,信者传信,叙晋以来旧谱世”。[7]卷首《自序》晋代以后,先祖世系亦不可靠,“谱牒通病多引同姓名人臆定世系,强分昭穆,地异吴楚,时隔唐宋,攀援附会,徒为有识腾笑”。[7]卷首《凡例》

有鉴于此,涂凤书重点着墨于元末明初的先祖涂本任及其后的世系,“本谱世系断自本任公,以次据实叙列,不复旁涉,失诬之诮,庶几免尔”。[7]卷首《凡例》涂本任是云阳涂氏追认的第一世先祖,也是故乡蒲圻县涂氏追述的始祖。据族谱载,涂本任的生命信息如下:

本任,务义公子,生于江西南昌县,居市岗瓦渣街。元末徙居湖北崇阳县广南畈,明洪武三年又迁居蒲圻县王佐山麓横溪之南。元甲午年正月十八日未时生,寿九十四岁,丁卯年八月初二日卒,葬王佐山下南竹园卯山酉向。配黄氏,生卒未详,葬与夫同茔。子二:文玉(编入旧谱)、文才。 [7]卷4《本任公总表》

引文显示,涂本任出生于江西南昌县城,元末徙居湖北崇阳县,入明后迁居蒲圻县。涂本任的移民叙事,可称“江西填湖广”俗谚的历史一瞥。需要进一步辨析的是涂本任的生卒年信息。族谱所载涂本任的出生时间是“元甲午年正月”,去世时间是“明丁卯年八月”,二者均是干支纪年,具体年份并不确定。元朝国祚不到百年,却有两个甲午年,即至元三十一年(1294)和至正十四年(1354);明代前期的丁卯年亦然,分别是洪武二十年(1387)和正统十二年(1447)。若涂本任享寿九十四岁,他的生卒年应该是至元三十一年、洪武二十年,或者至正十四年、正统十二年。又据该谱《家传》记载:“公用乡贡选湖广通山县知县,以事忤上官,几陷不测,幕友王某百端营救,获免。公德王甚,命子孙世祀之。罢官后,侨寓崇阳县西门外广南畈有年。明洪武三年(1370),徙蒲圻王佐山北麓横溪之南家焉。”涂本任中举和铨选知县的具体时间,“旧谱载,公元壬子科举人,戊戌选湖广通山知县”。[7]卷19《本任公传》查阅元代年表,壬子年为皇庆元年(1312),戊戌年有二,分别是大德二年(1298)和至正十八年(1358)。以此纪年观之,涂本任的中举一事不合史实。元朝科举的次数不多,皇庆二年(1313)元仁宗才下诏开科取士,延祐元年(1314)第一次举行乡试,涂本任不可能在开办乡试之前获得举人功名。哪怕是至正十八年授职知县,涂本任已65岁,洪武三年迁居蒲圻时已76岁。更荒诞的是,次子文才出生于迁居蒲圻十余年后,涂本任已是87岁的老翁。显然,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看,涂氏“江西填湖广”的叙事委实有失准确。

不过,若我们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分析,上述有关本任公有悖常理的叙事则不难理解。本任公忤逆上司、弃官逃亡的叙事,意在表达涂氏祖先与元朝的不合作态度,借此表明族谱编撰者的中原立场和明朝认同。“洪武三年”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而非实际的迁徙历史,它与“麻城孝感乡”传说中的“明初”异曲同工,是指涂氏应对国家政策的历史叙说。[9]此外,涂本任还是涂氏一族享寿最长的人(享年94岁)[7]卷16,《寿人表》在元末明初王朝鼎革的情境下,四处奔波的本任公有如此漫长生命时间,难免令人嘘吁。对此,涂凤书已作了解释:“公启族湖北,逮于四川,历年六百,传世十八,世泽绵延,正未有艾,谓非积德累仁而能若是乎?” [7]卷19《本任公传》也就是说,借长寿之辞来表达对先祖圣德的崇敬之情,是涂氏后裔对祖先的历史记忆。

需要追问的是,记录涂本任的生命信息和传记时,涂凤书的依据何在?从《云阳涂氏族谱》的字里行间看,是为仍湖北蒲圻涂氏族谱之旧说。而蒲圻旧谱撰修所依据的资料,我们仅能通过族谱收入的旧序推测其大概。据《蒲圻涂氏旧谱序》记载,蒲圻旧谱首修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续修于道光十五年(1835)。乾隆首修时,涂氏族人仅有手抄残谱一本。据载:“(旧谱)存之伯曾祖锡宇公家,见灾于火,其孙公伯、禹州二公手录一编。虽残缺弗备,犹可资为考证。……辛巳岁,祠堂春祭,商之族属,而伯叔昆季悉踊跃从事,爰于是岁之下,与弟秉衡逐庄开载,继以考注。”[7]卷1《蒲圻涂氏旧谱序》由此观之,蒲圻涂氏首修族谱时,并无可靠的史料,其祖先世系实为时人“考注”而成。对此,涂凤书也充满疑惑,本任公高中举人和授职知县等事,“江西、湖北通志均不载,书缺有间欤。……手抄谱系乃毁于火,致公之言行仕履阙焉不详,是可惜也”。[7]卷19《本任公传》

涂本任之后的祖先世系日渐清晰,但亦存在可疑之处。本任公迁入蒲圻,定居于王佐山北麓的横溪之南,生子二,文玉、文才,又数传,“析为下庄向家湾西公塘、常家塘、老俞冲、陈家庄各族”,“四川云阳族则清乾隆初自向家湾、西公塘分出者”。[7]卷19《本任公传》自本任公开基至民国年间,涂氏香火递续十八世,入川迁居云阳者为第十世祖涂开盛。入川之前九世,分别是本、文、涂、胜、一、嘉、世、元、宏;入川之后,亦为九世,分别是开、懋、德、大、起、宗、传、勋、方。虽同为九世,两者所跨越的时间相距甚远。自洪武三年(1370)涂本任公迁居蒲圻,至清康熙六十年(1721)涂开盛出生,共351年,世代间隔平均时间约40年;自康熙六十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第十八世长孙涂方远出生,共187年,世代间隔时间约21年。显然,涂氏入川前的世代间隔不合常理,入川之后贴近事实。对此,涂凤书亦无可奈何,认为谱系先祖多为平民,无法考之以史志,仅照蒲圻旧谱传抄而已。

族谱撰修者涂凤书以史家自命,对涂氏的受姓缘起、祖先迁徙和早期世系详加考证,建构出跨越千年的祖先谱系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故事。期间,他发现文献不足征,史料不足信,仍照旧传抄,应是对祖先记忆的传承,亦是认同国家正统和儒家伦理的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三、湖广填四川:入川世系之书写

如果说追述蒲圻先祖是云阳涂氏的文化诉求,那么记录入川先祖的故事则是涂氏一族的现实需要。同治间,涂氏新修族谱时强调,“谱为云阳族作也”,通过详载先人故事,为后世子孙“笃展亲之谊”提供凭证,“以绵世泽以光门闾,以启后昆”。[7]卷1《云阳涂氏族谱旧序》(涂德明)

云阳涂氏的族谱首撰于同治三年(1864),两年(1866)后付梓。是时,涂氏已是云阳望族,人口众多,“宗祠钱谷充溢”,但蒲圻旧谱对云阳支系的记载十分简陋,“披阅全籍,源流赅详,惟吾蜀中远隔迩年,时事未及备载,为之怅然者久之”。有鉴于此,族中耆老涂德明(1786-1866,始迁祖涂开盛之孙)倡修族谱,“爰命侄大扬、大庆、大举等仍前旧谱,上溯渊源,下自功亮公迁蜀世系,暨开宁公一房世系,缕列详明”,为族人拥护。[7]卷1《云阳涂氏族谱旧序》(涂德仁)据此推测,同治族谱的内容大率由涂氏入川后的第三代移民回忆、经第四代撰写而成,故能较为详尽地记录涂氏入川的旧事。不过,新谱的主撰涂凤书对旧谱文辞颇为不满,“列传颇繁,而义例未审,敷事遣词,又多肤泛,欲其信今传后,盖亦难矣”。于是,“考诸旧谱,诹之长老,得之昆弟子姓所传述”,“证以耳聆目睹”,重新“依其世次,编为家传三十九篇,又附传五篇、女传八篇”。[7]卷19《家传旧序》

这些传记资料显示,从湖北蒲圻迁居云阳的涂氏先祖有两位,一是以经商贸易为生的涂开宁(字得安),一位是以垦荒种地为生的涂开盛(1721-?,字怀安)。迁居之初,他们各自为业,并无密切联系。

涂开盛是云阳涂氏多数族人的始祖。清乾隆二年(1737),涂开盛随父涂功亮前往四川夔州府云阳县寻找出路,暂居于县北的老龙坪。涂氏看上了一块价值六百两的土地,但“罄行箧,只得其半给之”,故向于同县小江市经商的族人涂开宁借贷。未果,“乃与鬻者约,当返于楚,措赀毕偿君,鬻者诺,遂挈其子归蒲圻”。[7]卷19《功亮公传》回蒲圻后,涂开盛娶妻生子,又因父亲病故,中断了迁居云阳的打算。乾隆二十二年(1757),涂开盛之母去世,遂携妻带子再次入川。到达云阳后,欲完成原定的土地交易,然“鬻田者谓,迁延二十年,地价数倍曩时,不肯入所署约”,无奈,“直于官,得取其半焉”,随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先是,涂开盛“率三子披荆斩棘,开辟良田数十顷”;后又购置一块土地,“地日加辟西南及于盘石城矣”。涂氏善于经营,“一镏一珠,皆所矜恤”,又让其子涂懋龙(1757-1817,字御六)从事商业贸易,“故能以寒门单姓,成一乡巨室”。[7]卷19《怀安公传》

值得注意的是,涂开盛入川时还有不少蒲圻的亲戚随行。据载:“芮氏、周氏、王氏并余氏,皆旧戚也。(怀安)公入蜀,约与,俱咸家云阳北乡,世为甥舅,其子孙各能以耕读世其家云。”[7]卷19《怀安公传》其中,芮氏是涂开盛的妻族,与涂氏关系最为密切。周氏、王氏为其儿女亲家,涂开盛的两个女儿,“长适周则瓅、次适王光荣”。又据《芮太夫人传》载,芮氏的父亲芮永圣曾追随涂功亮入川,涂开盛再次入川时,芮氏的兄长芮正朋亦携眷同来。定居云阳时,涂氏、芮氏两家“饮食与共”,长达十年之久。[7]卷19《芮太夫人传》这一现象日本学者山田贤将称之为“同乡聚居”,是四川移民社会发展的初步阶段。[5]99-102

涂开宁是云阳涂氏的另一位祖先。与涂开盛不同,涂开宁于雍正间独自入川,在云阳县从事商业贸易。据其孙涂德仁(1783-1870)回忆:“开宁公入蜀,侨居夔州府云阳县小江镇,贸易为业。”[7]卷1《云阳涂氏族谱旧序》(涂德仁)小江市位于云阳县北,老龙坪的西南,在彭溪和长江的交汇处,是沟通云阳、万县(今万州)、开县(今开州)等地的商业枢纽。涂开宁在小江市,“张肆懋迁,岁有所获,旋娶谭孺人,生子女,家称小康”。不过,他的产业在其子涂懋政手中流失,幸好涂德仁颇有商业头脑,再次白手成家,恢复家业。由是,“商农兼营,缗钱廥谷,时其敛放子母,孽乳继长增高,晚岁岁入谷五百余石”,定居于谭家湾。[7]卷20《体元公(涂德仁)传》

经数十年的努力,云阳涂氏人丁兴旺,田产富足,蔚为云阳巨族。道光十五年(1835),涂德明提议,全族筹款修建宗祠,祭祀入川祖先。涂德仁闻之,“助修祠用费钱一百六十八串”,与开盛公后裔“合庙同食,气谊相亲”,[7]卷1《云阳涂氏族谱旧序》(涂德仁)合为一个宗族,“前后捐置祠产以万计,每岁出息以千计,几追踪范希文义田之设焉”。[7]卷1《云阳涂氏族谱旧序》(谭仁职)

同治间初修族谱时,涂氏第三代移民涂德明、涂德仁尚健在,谱载入川祖先旧事多由他们口述而成;民国重修时,以旧谱内容为基础,经涂凤书的文饰,虽有溢美之词,亦多可信。由此观之,涂氏族谱收录的入川祖先故事,历经同治和民国两次加工,叙述了移民创业的艰难历程,是对“湖广填四川”的微观书写。

四、结语

如何利用史料还原真实历史,一直是历史学家关心的问题。傅斯年认为,史料有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之分,直接史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史料则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10]4-25无独有偶,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提出,应将形形色色的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类,相对而言,后者更为可靠。[11]48-54

族谱为一族之史,是有意为之的史料,但直接与否,仍需根据修撰族谱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以云阳涂氏的族谱为例,同治间所修族谱,涂氏强调是为云阳之世系而撰,自然是有意为之。具体编修过程中,涂大扬等以蒲圻旧谱为线索,根据耆老对祖父两代的回忆而撰成,当属直接史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民国间重修时,由涂凤书一人独撰而成,文中多次提及,根据史籍和他处族谱对涂氏远祖世系进行考证和建构,对旧谱的内容、体例亦刻意修改,这表明民国新谱当属有意为之的间接史料,故作为史料引用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辨析。因此,对民国《云阳涂氏族谱》中有关祖先世系的记载,我们需分别处理,把涂氏入川前的祖先世系——“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叙事,当成对祖先的历史记忆,体现了涂氏对国家正统、儒家伦理的文化认同;涂氏入川祖先的故事——“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叙事,是对旧谱内容的加工和润饰,仍可认为是入川移民历史的微观书写。

由此观之,将族谱作为移民史研究的资料,需要对族谱进行一定程度的文本分析。首先,厘清族谱修撰的时代背景、撰者的个人意图和作为事件的族谱撰修本身的基本情况,这有利于我们把握族谱的史料性质。在此基础上,对族谱中的祖先谱系应有针对性的分析,对转述、传抄或“考证”而来的祖先故事,应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进行解读;对根据耆老回忆撰写的祖先故事,经过适当的辨析,可以作为信史加以利用。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族谱中有关祖先世系及相关移民叙事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卷6[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 [日]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M].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 饶伟新.族谱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5] [日]山田贤.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M].曲建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 涂凤书.石城山人文集:上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2011.

[7] 涂凤书.云阳涂氏族谱[M].1930年刊印本.

[8] 朱世镛.民国云阳县志[M].国家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9] 梁勇.麻城孝感乡:一个祖源地记忆的历史解读[J].学术月刊,2009(3):140-146.

[10] 傅斯年.史料略论及其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1] [法]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收稿日期:2020-03-12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2019QNLS53)

作者简介:廖 涵(1985-),男,江西宁都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明清以来社会经济史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8 11: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路过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