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6607
- 云豆
- 颗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4-8-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云阳先民利用天然盐泉的历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但凿井汲卤煮盐则从秦汉时期开始。云安盐井的发现与开凿,至今流传两段美丽传说,为云安盐业的发端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相传在秦、汉之际,今云安镇境内的汤溪河畔,溪流湍湍、树木繁茂、鸟语花香、风光旖旎。小桥流水旁,住着一户人家,男耕女织,相敬如宾,条件虽苦,却怡然若仙。一天中午,天气闷热,女主人在汤溪河中洗浴,恍惚之中,觉得有一条似龙似蛇的怪物一闪不见。女主人惊奇万分,心存疑窦。不就,似有一物在腹中鼓噪,心知怀孕,暗喜。女主人一孕,竟至一年方才临盆,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取名扶嘉。扶嘉聪慧过人,父母视为珍宝,遂聘老师教书认字。扶嘉接触书简,过目不忘,见解高远,胜过业师。业师自叹不如,闭馆他去。扶嘉继续博览群书,不仅便远近有名。为增长见识,施展抱负,他走出大山,到洞庭湖畔、齐鲁大地观光游历。尤其是出游丰、沛,幸会泗水庭长刘邦,两人谈古论今、指点江山,遂成挚友,约定日后相互提携、共创殊业。游历结束,他归隐故里,成家生子,过上读书明识务、农耕解饥迫的隐士生活。一次偶然,他发现了盐泉。此时,楚王项羽屯兵三秦,汉王刘邦住跸关中,准备争夺天下。隐士听说刘邦当上了汉王,非常高兴,决定凿井熬盐助饷。于是,他精心勘测卤脉,选定井位,与其女九龙女率众开凿了云安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大井(又名祖井、白兔井),从此揭开云安两千多年灿烂辉煌的盐业发展历史。隐士临终,留下遗言: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九龙女奉父遗命,继续率民凿井直至九口。云安人民为永远铭记这位开井造福于民的先哲,供奉他为井祖、井神,造龙宫庙塑其金身年年祭祀。
另一个传说更是称奇。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四至五月间,汉王刘邦屯兵汉中,准备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决战。决战前夕,刘邦听说年轻时与他要好的隐士嘉隐居在朐忍县的汤溪河畔。思贤若渴的刘邦决定请隐士嘉出山,助他成就霸业。于是与虎将樊哙越秦岭、穿褒斜、经东乡、过安车,来到朐忍县境。两人边走边访,终于来到汤溪河畔。当他们走到今硐村乡境内高祖庙附近时,樊哙突然发现草丛中窜出一只白兔,遂拈弓搭箭朝白兔射去。只听扑的一声响,白兔中箭,仓皇掉头沿汤溪河直向上游狂奔。樊哙与刘邦追到今白兔井附近时,白兔一闪不见。二人下马,拔剑拨开草丛寻找,发现一股细流异样,沾指一尝,原来是一股咸咸的盐泉。因此时,项羽屯兵三秦,切断了汉军从解池和东海取盐的通道,全军已淡食数月,战力下降。在朐忍发现盐泉,不啻是惊天之喜。刘邦访得隐士,二人便在今汉王台处畅谈天下大事,嘉向刘邦献出汉中、定三秦、争豫州、夺天下的方略,刘邦茅塞顿开。刘邦力邀嘉出山效力,嘉一一婉辞。刘邦知嘉志在扶翼,赐嘉姓扶,并令其开凿盐井,发展盐业,以助军资。扶嘉得令,与女儿刘龙女率民凿井熬盐。刘邦争夺天下成功,没有忘记定三秦之策的扶嘉,封嘉为廷尉,食邑朐忍。如今,云安镇还留存着与刘邦有关的古迹多处。高祖庙,是刘邦与樊哙同扶嘉相会之处;汉王台,是汉王同扶嘉大论天下之势之地;汉城山,是汉王驻跸云安之处;白兔井,是刘邦、樊哙第一个发现卤脉之际。
盐业发展历史云安为千年盐都,因盐而兴、因盐而富,最后也因盐而竭。云安盐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为起始开发阶段,时间从公元前206年至明朝末年。这一时期朝廷控制着盐井的开凿、盐灶的设置等事项,虽历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但官营官销体制从未发生过实质性改变。卤井最少为2口,一名大井(白兔井)、一名太和井,后渐增至9口,熬盐灶也增至132眼,年产盐最少2.5吨、最多2700吨左右。起始开发阶段的时间虽然较长,但由于开发步伐缓慢,所以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并未得到明显发展。
第二个时期为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为清朝初年至民国末年。清朝从雍正六年起施行大规模移民,大批外省籍民众来到云安挽草为业,云安人口逐步增加。同时,朝廷调整工商政策,鼓励人们开办实业,允许民间投资凿井熬盐,变官营为私营,仅设盐大使署征收盐税。盐业蕴藏着的巨大利润,引来川陕、两湖、江浙等地的有识之士投资兴业。至乾隆中冶,凿井达126盐,为明朝末年的14倍;熬盐灶增加到352眼,为明朝末年的3倍。井、灶的大量增加,导致有经验的制盐工人供不应求,于是与云安盐厂制盐工艺相同的忠州制盐工人大量涌入云安。之后,这些忠州工人又将石柱、垫江、梁山、丰都等地的农民带入盐工队伍,最盛时达数千人。伴随着盐产业的迅速发展,餐饮、商贸等的服务业及城镇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和扩张,云安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
咸丰初年,清廷实行川盐济楚政策,云安食盐的销路大开,井、灶及盐产量迅速增加,盐产业迈上新台阶。据咸丰《云阳县志》载,咸丰年间全县税收总额为3804.958两,其中盐课银为1548.1668两,盐税占40.58%。盐业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云安各业发展。井、灶商中的智者开始建学堂、办私塾,弘扬儒家文化;崇神信巫者开始建设各种祭祀场所,九宫十八庙大多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富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也相继落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川盐济楚,云安食盐远销到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等抗战前线,市场的扩大推动了盐业的迅速发展,最高年产量达到2.47万吨,创历史新纪录。1942年,万县川康期成会主任褚辅成来云安主持发行战时公债,汪鑫发等68家灶商第一次认购银洋200万元,引起全省轰动,云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盐镇。至解放前夕,云安有商号近500家,人口近3万人,其人烟腾茂、市场繁荣胜过云阳县城。
第三时期为盐业鼎盛阶段,时间从解放初年到1992年。解放后,云安盐业曾一度受到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1954年开始的三大步把云安盐业推向了历史巅峰:1954年,盐场安装第一台火电机组,盐场始用水泵汲卤;1959年11月,云阳至江口公路通车,结束了云安盐全靠人力运输的历史;1978年后引进真空制盐技术、设备和万盐一井浓卤,盐产量大幅增长,1992年达到9.2万余吨的历史顶点。盐业发展的顶峰,也是古镇发展的顶峰。靠盐业的拉动,云安镇办起水泥、制革、美术陶瓷、桐油化工等30余家工业企业,特别是20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云安生产的水泥占全县水泥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成为全县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但1993年后,盐业市场不景气,云阳盐厂亏损严重,举步维艰。1998年云阳盐厂被万州索特集团公司兼并,2003年4月云阳盐厂停产,云安两千多年的制盐史在此暂停。
社会文化发展 伴随盐业发展,古镇文化繁荣,人文荟萃,文脉灿烂。这里有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设坛讲《周易》的演易台,有汉高祖刘邦相遇扶嘉的汉王台,有撰写我国第一幅春联、位至后蜀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的辛寅逊。妇幼皆知的九宫十八庙,衍生出千年的宗教文化景观。号称十方丛林滴翠寺,下临汤溪,背枕绝壁,无数文人骚客在此吟诗作赋,盛赞其景。
云安古镇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镇。来自湖广、江浙、陕西等地的人们汇聚于此,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在古镇留下深深的烙印。来自同一地域的相亲,房舍相依,毗邻而居,并用其祖籍地名为街巷命名,寄托乡思,如黄州人聚居的黄州街、江西人聚居的江西街等等;为寻求保护,他们建立会馆,牮楼是陕西人会馆。与会馆交相辉映的是极具江南特色的豪宅大院,如陈家大院、林家大院、国家大院,再加上九宫十八庙古镇成为建筑艺术的大观园。
古镇民间文化积淀丰厚。每逢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都要举办盛典,尤以玩龙灯最是火热,彩龙、火龙、草龙,群龙聚首,腾跃呈祥。不同的团甲和帮会舞着不同颜色的彩龙,如升平团舞黄龙,仁和团舞白龙,屠帮舞乌龙,栈房帮舞红龙,豆芽帮舞蓝龙。还有隆重的龙君会、火神会、祭祀水火二神。古镇的民间艺术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川剧、京剧、皮影、评书、竹琴、金钱板、谐剧、相声、四川方言,都曾活跃于古镇文化舞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