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08|回复: 2
收起左侧

云阳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如何做? 要求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广州

近日,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举措》和《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举措》,并发出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根据《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举措》要求,到2022年,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要求,体育课程开课率、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率、学校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每周不少于4课时,高中教育阶段体育课每周不少于3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个学时,专科生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08个学时,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鼓励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体育课。按照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加强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加强课程管理,严禁挤占体育课,严禁开展“放羊式”体育教学。


(二)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三)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大中小学校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建设试点,每2年举办一届市级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积极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交流机制,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各级各类学生体育活动。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建立体育特色学校评估机制和淘汰机制。


(四)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强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作用,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按要求构建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制度,坚持每年举办校级综合性运动会(体育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比赛等活动。优化学生体育比赛项目设置,每年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市级比赛,每2年举办一届市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比赛,每3年举办一届全市学生运动会。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六)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制定重庆市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学校体育教师动态调整配备机制,到2022年,全面解决学校体育专职教师师资不足等问题。

(七)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制定重庆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配置评估机制。将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共用共享。

(八)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

着力完善评价机制

(九)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深化高中招生体育考试改革,完善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和高中招生体育考试工作方案,稳步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实施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与质量监测,探索推进学分认定与走班选项教学。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根据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十)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完善体育教师考核评价方案,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表彰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十一)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落实“区县属地、部门属事、学校主体”等各方责任,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市、区县教育规划。完善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把学校体育政策措施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测评、支持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推动纳入高校本科(专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双高”建设成效评价。

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区县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按照“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教育发展。

(十三)加强制度保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十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平台,宣传学校体育工作好故事,传播学校体育工作好声音,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根据《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举措》要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明确课程目标。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构建学科特点鲜明、核心价值突出的课程目标体系。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高中教育注重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开阔学生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职业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等教育注重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和一定专业审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课程设置。学前教育阶段主要开设适合幼儿身心特点发展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高中阶段主要开设多样化、可选择的艺术技能训练课程,增加艺术课程可选择性。职业教育主要开设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实践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主要开设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以及与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的学科审美课程。

(三)加强教材建设。构建主线贯通、纵向衔接、大中小幼循序渐进的教材建设体系,运用好国家教材、编写好地方教材、开发好校本教材。落实高校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做好教材编写、使用和研究工作,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融通多学科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以及与专业教育紧密相关的专业美育课程教材体系。

全面深化美育改革

(四)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全面落实国家美育课程刚性设置要求,确保美育课程开课率、学校美育实践活动覆盖率100%。小学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美育课每周不少于4课时,初中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美育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普通高中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美育必修课要分别达到3学分。中职学校美育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不少于72学时。本科和高职院校美育通识课、公共艺术课、专业审美课及社团实践活动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不少于2学分。

(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设立重庆市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培育5—10项市级美育优秀教学成果、5—10名市级教学名师、3—5所市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建设一批市级美育实践基地。

(六)丰富艺术实践活动。以每年5月开展的学生艺术活动月、每年12月开展的迎新艺术展演月等活动为抓手,以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为引领,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群体性艺术展示活动,推进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七)推进美育评价改革。中小学生学习艺术类课程和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情况,逐步纳入学业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探索将测评结果纳入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八)促进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充分运用现有艺术学科研究点、学位点,每年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市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加强美育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强化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提升美育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建设5—10个市级美育高端智库,构建多元化、高水平、特色化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九)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国培”“市培”“县培”和专项培训以及校本研修,对艺术教师开展全员培训,每位教师每5年培训时间达到360学时。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相关美育活动计入工作量,保证美育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占有一定比例。

(十)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制定重庆市学校美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学校美育场地建设、器材配备工作,并将场地器材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职学校“双优”建设、高职院校“双高”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等重要内容。

(十一)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新建的公共文化艺术资源优先布局在学校或其周边,推动公共文化艺术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将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免费或优惠向学校开放,为学校开展美育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提供便利。

(十二)助推乡村学校美育发展。以学区为单位,加强乡村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推进乡村美育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乡村学校共享优质在线课堂资源。深化乡村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校际教师共享机制,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补齐乡村学校美育师资和资源短板,通过“特岗计划”等加大艺术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开展乡村学校美育教育服务。

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区县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支持学校美育教育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安排生均公用经费,按要求确保美育工作正常开展。

(十四)加强制度保障。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学校美育教育的政策规定,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完善重庆市学校美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把学校美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推动纳入中职学校“双优”建设、高职院校“双高”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成效评价。

(十五)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平台,宣传学校美育工作好故事,传播学校美育工作好声音,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学校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来源:重庆发布
发表于 2021-9-18 1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已阅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9-19 1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