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量20
面业资讯 云阳面业:迈向世界的产业征程一根面串起两个云阳县,一碗面唤起美食千千万,一把面牵...
发布时间 2025-04-27 09:42:05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云阳面业:迈向世界的产业征程
一根面串起两个云阳县,一碗面唤起美食千千万,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当前,云阳以 “云阳见面” 为引领,实施 “面食带美食五大行动”,推动面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云阳面业正以 “立足云阳、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的格局,开拓进取。乘此东风,云阳人必将在面业征途书写新的传奇。
来源:云阳县融媒体中心
联系时,请说是在【面业信息网】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联系时,请说是在【面业信息网】上看到的,谢谢
立即联系
微信扫码打电话
相似信息
更多
带你认识拥有千亿产值的云阳面云阳面条发源于建国前,云阳人通过自己研究改进一种面粉加工设备叫面机,加工出来的面条闻名大江南北,到了八九十年代,云阳面条进入了爆炸式发展,遍布全国大街小巷。如今的云阳面条年产值已达数千亿。云阳人是如何将面条产业打造成千亿产值,首先云阳面条加工的工艺技术精湛,环节细致,从业者代代相传,不断开拓更新,特别注重其色香味;保证了加工出来的面条很有劲道、不糊汤等特点,让人越吃越想吃,是云阳人每天必吃的食品之一。其次云阳面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改进,生产的面机已成为云阳面业独一无二的绝佳产品,自然而然该产品就走遍全国及出口国外。甚至云阳人外出做面都是必不可少自备品,故而成了“人机合一”的境界。04-30
云阳很多“面”“面面”都精彩除了“面”这块金字招牌,云阳还有精彩的很多“面”。云阳因盐而立、因盐而兴,有3000多年制盐史、2300多年建县史。巴楚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交融相生,杜甫、陆游等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众多名篇佳作,张飞庙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云阳拥有1个5A级和4个4A级旅游景区,“长江之壮、恐龙之谜、天坑之奇、古村之训、绿道之美、田园之魅、张飞庙之义、磐石城之坚”的“云阳八绝”独具特色,拟建世界地质公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云阳县城开窗见绿、推门见景,33公里环湖绿道、龙脊岭公园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6%,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中国生态宜居典范县等殊荣。陈道彬说,当前,云阳正加快建设“一地三区两城”现代化新云阳。“一地”,即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先行地,是总体目标;“三区”,即山地农业优品区、绿色工业集聚区、国际旅游度假区,是产业支撑;“两城”,即山水公园智慧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是空间承载。环湖绿道鸟语花香、天文小镇仰望星空、与恐龙对话……云阳县城是重庆唯一的4A级景区城市,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桢在答记者问时说,云阳正着力建设山水一体的近悦远来和美之城、园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数城一体的智慧便捷幸福之城。发布会上,陈道彬向大家发出邀请:期待在云阳见面,见证每一面都精彩的云阳。04-29
招商“见面”培育“云阳见面”,实现招商引资与外联服务互促互进“云阳是人口大县,我们户籍人口133万,长年在外人员达45万,他们是助力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陈道彬说,为了发挥云阳在外人员的资源优势,云阳建立“云阳见面”招商引资外联服务工作机制,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面结缘20多年的刘益,想用传统工艺来还原老味道。9月27日,在云阳县巴阳镇巴阳村杠子面传习所,刘益展示着做杠子面的工序。和面、醒面、压面、除皮、切面、晾晒……刘益一边解释着。“面团要反复压打300多次。”祖辈从事制面行业的刘益从小耳濡目染,他深知只有做成干面才能把杠子面推广得更远。“爷爷将杠子面从巴阳带到重庆,现在我又将杠子面带回巴阳。”刘益说,云阳是适宜杠子面发展的土壤。今年中旬,原本在重庆南岸区开面馆的刘益回到家乡云阳,他将这个农家小院收拾干净,打造成传习所,开始带徒弟。这一幕,只是云阳集中借力引智、集中人力招商、集中效力返乡的缩影。云阳将县外云阳人集中的地区组建综合联系服务中心,融通云阳本地和在外人员的情感和事业,目前上海、成都、云南、西安、南京、天津、青海、湖北、浙江等地均已建立,力争到2025年覆盖全国各省市30个主要城市以上。此外,云阳还构建“百名专家顾问”“百名招商专员”“百家返创企业”组团服务机制,搭建建言献策“直通车”,“走出去”招商推介寻新机,“请进来”实地考察谋发展。自招商外联工作全面启动以来,集中招商推介9次,洽谈硅橡胶系列产品生产以及交旅项目等重点项目51个,引进返创企业36家,协议金额78.5亿元。04-29
早上见“面”打造“云阳早面”IP,做好“面食服务员”云阳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有“万里长江·天生云阳”的美誉。“20万云阳面工创造出占全国70%以上鲜面市场份额,年现金流超700亿元。”发布会上,陈道彬直言,云阳物产丰富、好品如云,“云阳面”便是其中之一。云阳人加工面条,做面食有历史、有传承、有人勤春早,不辞辛劳的动人故事。在推动面食产业发展过程中,云阳以创建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为牵引,全力开展“面食带美食”行动。“一根面,串起两个云阳县;一碗面,唤起美食千千万;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这是构建品牌推广体系的云阳理念,陈道彬说,云阳将持续做靓云阳面工“全国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做响“云阳面”“董老肆包面”“云阳羊脚脚”“云安羊杂”等地标美食品牌,每年打造云阳面食标准店100个以上,形成“云阳早面”百亿IP品牌。在构建产业发展体系上,云阳围绕“面食带美食”产业需求链、价值链、产业链、传播链“四个一”顶层设计,系统化编制云阳面食产业发展方案,通过做优面食原料基地、做强“云阳小面”市级特色产业建设基地、办好中国(云阳)面食文化节,推动“面食+农业”“面食+工业”“面食+商旅”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千亿价值。在销售网络体系的构建上,云阳依托全国7万余家面坊面店销售门店,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国内国外齐头并进的销售网络,拓展云阳美食、农特产品销售区,在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云阳面食”店铺,加大产品出口美国、欧洲等市场准入认证,加快出口备案基地建设,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拓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上,云阳从组织、金融、人才等层面为面食产业发展做好“面食服务员”,真正让面食从业者感受到尊严,体会到快乐,升腾起荣光。04-29
云阳面业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云阳人在全国面条加工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75%以上的经营者来自云阳。他们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大型面条加工企业20余家,面坊数量约达17万户,遍布200多个城市。鲜面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占有率高达70%,年产值超过千亿元。同时,上游的米面粉等食品原料交易额也近千亿元,共同构成了庞大的鲜面产业链。尽管云阳人在全国面条加工领域占据了显著地位,形成了庞大的“面业大军”,但面对如今竞争激烈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他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相关人士指出,云阳面在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流通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多级代理以及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推高了供应链中间环节的成本,还使得质量安全追溯变得异常困难。04-28
云阳面业大数据平台启动:实现全国面业交易中心 7月8日,云阳县政府常务会经过审议,已原则性同意《云阳县面业大数据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协议》。这一举措意味着云阳与重庆面伙伴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已达成共识,将携手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依据协议内容,双方计划在五年内共同打造全国面业交易中心及面业大数据中心,以实现“全国面看云阳”的宏伟愿景。04-28
重庆云阳:要以“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去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云阳县“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称号。说起云阳面,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截至目前,有超过20万云阳人“挑”起了全国70%以上的鲜面市场,实现年产值逾700亿元。面业也成为该县从业人数最多、产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几天,我们正忙着给产品更换真空包装,这样一来不仅包装效率更高,也会使保质期相应延长,为接下来进军‘预制鲜面’新赛道奠定基础。”2月10日,过完春节假期复工还没几天,云阳县连年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永红又开始忙碌起来。 杨永红是一个典型的云阳“面二代”,自17岁跟随父亲学习做面以来,与面条打交道已有30个年头。2013年,杨永红成立公司,从家庭作坊向企业规模化转型。如今,其位于云阳县工业园区人和组团的厂区,每年产出数十个品类的挂面上万吨,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 配粉、和面、熟发、压制、烘干、切断、包装……杨永红一边介绍智能化生产线上的各道工序,一边告诉记者厂里生产的挂面何以兼具口感筋道、风味香醇的特点。从选料配粉来看,这家企业分别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选用优质小麦,再加以调配,使产品达到理想的风味和口感。比如,河南面粉偏柔,差一些筋道,他们就加入山东、河北的面粉予以中和,从而保证面条的水准。再如,从工艺流程上看,不同于一般挂面企业的60℃烘干工艺,他们选用了温度更低的30℃烘干工艺,既让挂面不过于干燥,也一定程度保留了麦香味。“选用温度更高的烘干工艺只需要两三个小时,我们的烘干工艺则需要五六个小时,但味道会更好。”杨永红说。 在这家企业的展厅,记者看到,这里既有传统的原味面和鸡蛋面,也有新研发的荷叶面、西红柿面、羊肚菌面……数十种口味的挂面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杨永红介绍,面向不同地域、年龄、需求、喜好的消费群体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是企业多年来的成功秘诀之一,“对目标客群定位够精准,开发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 近年来,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杨永红一方面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了魔芋面、全麦面、葛根面、胡萝卜面等新品;一方面投入上千万元更新迭代设备,让整个挂面制作流程实现95%机械化和自动化,在提高产量产值的同时,还常年带动本地50余人就业。 2024年,云阳县提出“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目标,让杨永红嗅到其中的机遇。他透露,围绕“中国鲜面看云阳”目标,企业正投入资金添置设备,准备进军“预制鲜面”赛道,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流程,研发低脂、高蛋白、无麸质的健康面条和新型面条。这种面条虽不及挂面保质期长,但能最大程度保留云阳鲜面的风味,也打破了传统鲜面现制现卖的地域限制。 迈入发展“快车道”的面业是云阳加快打造绿色工业集聚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云阳紧扣“2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实施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发展。接下来,该县还将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深入实施链群、质量、科技三大赋能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0%。来源:重庆日报04-28
年产值600多亿元,带动就业20余万人,重庆云阳—— 培育劳务品牌 做大富民产业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大力发展“云阳面工”劳务品牌,统一品牌标识和生产标准,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夜里3点,农贸市场里一个云阳面工的鲜面坊,早已是灯火通明。搅拌、和面、压面、切割……天还未亮,一根根鲜面被打包完毕,装上配送摩托车,从云阳人的面坊,送往各地面馆。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云阳人背着行囊和传统面机外出以面条加工为生。今天,云阳人开办的家庭作坊和加工厂已遍布各地,云阳面业年产值600多亿元,占鲜面销售市场的70%。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大力发展“云阳面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20余万人,占全县劳动力人口近1/4。注册品牌商标促进规范发展“我们云阳面工能有今天,全靠这一个不起眼的面机。”说起云阳面工的发展史,云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崔作明颇为感慨。80年代,以江口、鱼泉、沙市一带为代表的云阳人在外地务工时,发现以面食为主食的北方,当地却少有面条加工坊,居民大都食用自己加工的手工面。而彼时的云阳面工已经大量使用压面机,通过手摇转动,将和好的面碾压成片状,然后经压面刀切割成条状……面条制作进入半自动化生产模式,省时又方便,这让云阳人嗅到了商机,在云阳的鱼泉、江口等地,不少青年开始购买面机外出开面坊。“云阳面工凌晨两点多就要起来开始做面,5点钟就要开始往邻近面馆送。一辆小小的摩托车上又载货又载人。”崔作明告诉记者,就是这样昼夜颠倒的作息,吃苦耐劳的云阳面工们将生意越做越大,初步形成了“云阳面工”劳务品牌,也成就1辆三轮车、1对夫妻、5袋面粉,3个月就变成万元户的传奇。早期外出闯市场的面坊老板们,挑起了传帮带的大梁。通过父带子、师带徒等方式,把家乡的面条机和加工技术带到外地。在一代代面工的摸爬滚打、口传心授下,挂着“重庆鲜面条”“川东切面”等招牌的鲜面坊在各地发展起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品牌才有标准、才有竞争力。”云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向青松告诉记者。为此,云阳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思路,注册“云阳面工”特色劳务品牌。“下一步,我们还将尽快研究建立鲜湿面行业标准,提高行业标准化水平。”向青松告诉记者,政府引导云阳面工中有影响力的从业者,牵头成立了云阳面业协会,统一设计品牌标识、统一产品生产标准、统一规范市场竞争,实现面业发展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同时,云阳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等渠道,采取劳务输出、就业转移等方式,鼓励有一定制面技能的贫困群众到相关地区创业就业,进一步推动了云阳面工在各地发展。如今,云阳人已开办面条加工企业5.6万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占云阳县劳动力总数近1/4。培训劳动技能帮扶群众就业接到母亲的电话时,今年44岁的何希洪正在广东东莞某玩具厂流水线上做组件。年过七十的母亲重病,没法照料正读高中的女儿,希望夫妻二人能回云阳。何希洪有些犹豫,如今夫妻二人一个月能攒4000多元。无技能无学历傍身,回家乡后,谁来赚钱?一筹莫展时,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云阳教学点副校长唐益祥找上了门。原来云阳县人社部门针对贫困户举办面工培训班,培训内容有鲜面加工、特色面加工、中式面点制作等。培训学校不收培训费,还免费提供食宿,何希洪立刻报了名。在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培训班面工师傅从每一个制作环节开始教,搅拌、加料、和面、压面、煮面……搭配学校各式制面用具,何希洪很快便熟练掌握了面条制作的各道工序。20天培训结束后,何希洪顺利通过考评,取得了重庆市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如今,何希洪夫妻二人就在云阳县城持证上岗开起面馆,一个月能赚近1万元。“为了切实提升面工技能,人社部门全程跟踪教学过程,落实三方机构开展技能鉴定评价。”向青松表示,未来还争取将云阳面工纳入国家专项技能,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提高培训层次,为云阳面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还定期举办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面业制作大师。”日前,由云阳县总工会、县人社局、云阳面业协会承办的“云阳面匠”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近百名制面技术工人的高超技艺展示了云阳面工的新形象。“面业加工经营成本低、收入稳定、方式灵活,能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打下技能基础。”向青松告诉记者,2019至2021年,云阳县开设面业加工培训班50余期,培训脱贫人口近4000人。升级制作工艺增强竞争实力自80年代起,云阳面工用面机创造出辉煌。然而,现代化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面业生产巨头持续拓展市场,云阳面工面临着全新挑战。“云阳面工工厂化的生产企业比例较小,大多数是小规模家庭作坊,集中在各地农贸市场,按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营。”向青松告诉记者,要把云阳面条产业做大做强,为云阳面工提供产业支撑,就不能只依靠一台小小的面条机。技术升级势在必行。“我们提出了就业创业五年行动、万人返乡百亿创业等计划,鼓励面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加工企业,带动本地群众就业。”向青松说。云阳面工鲜面只能现吃现做,挂面含水量低更易于储存运输。因此,从鲜面到挂面,成为升级到规模化生产的云阳面工的共同选择。2003年,云阳县政府创建了返乡园,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面工回乡反哺。2008年,面工冯小艳返乡创业,从小设备到万吨加工智能化,目前已发展成总投资3900万元,集种植、加工、销售、仓储服务、“三农”服务一体化的民营企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无独有偶。作为首批外出打拼的云阳面工,陈绍全2016年受云阳政府邀请返乡创业。走进重庆陈大毛面业发展有限公司工厂,一套全自动的机器平稳高效运转,经过和面、压片、切条、截断多道连续性的工序后,小球藻面、益生元面、富硒面、辣木面……各种添加不同营养元素的面条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为了提升竞争力,我们联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等院校,研发了菊芋面、小球藻面等各种新产品。”陈绍全告诉记者,“还引入全自动流水线,以往每小时只能产300斤左右的面条,如今每小时可产1吨至2吨不等。”如今,陈绍全每年平均投入100万元搞研发,建设备、提工艺,现在年生产能力2万吨,带动本地群众41人就业。近年来,云阳县培育出3家产值及销售过亿元的加工企业。云阳面工们回家乡开办工厂,为本地群众带来不少就业机会。“以前在外地工地做散工贴补家里,如今在家里就能赚到钱了,工厂也比工地轻松。”重庆陈大毛面业工厂工人熊孟琼一边给面条打包装,一边告诉记者。她已经到厂里工作3年多了,每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休息日还可以照顾两个女儿,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云阳县还积极推动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对传统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我们与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云阳建立了‘中华面食研发基地’,开展科技攻坚项目,提升云阳面条产业市场竞争力。”向青松说。目前,云阳面业加工正逐步成长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就业创业民生产业。来源:人民日报04-27
“云阳早面”:一碗小面的漫漫征途在云阳城区,“云阳早面” 这一面业 IP 品牌新锐正踏上征途。忠县姑娘小罗成为 “云阳早面” 常客,她称赞面条美味。2024 年 10 月,品牌首家旗舰店开业,装修时尚简约,有可视化厨房等。店内招牌豌杂面看似普通却讲究,肉酱用前腿猪肉,豌豆泥软化,面条与酱料充分融合。旗舰店负责人黄兆明从事面条加工业 20 多年,他接过 “云阳面业协会” 大旗后,推出 “云阳早面”,希望让消费者知道云阳人不仅会做面,还会煮好面。“云阳早面” 远期规划在全国打造 1000 家以上标准店,全球开设 100 家以上。2024 年 12 月,云阳获 “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 称号,“云阳早面” 前景广阔。来源:云阳县融媒体中心04-27
羊杂面:古镇滋养下的历久弥香在秀美的汤溪河畔,云安镇罗群羊杂馆的羊杂面历久弥香。老板罗群每天凌晨 5 点熬制羊杂,限量供应。云安羊杂历史悠久,采用山羊羊肚、羊肺等,经多道工序制作,是传统地标美食,制作技艺列为县级非遗。罗群向老一辈学习制作羊杂,调整配方使其更合现代人口味。顾客建议将羊杂与面条搭配,罗群经大量试验,确定最佳面品。云安羊杂面推出后广受好评,吸引众多食客。在罗群羊杂馆带动下,云安形成特色美食群,丰富旅游消费业态,解决劳动力就业。来源:云阳县融媒体中心04-26